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文化艺术 > 正文

观众不认可当前原创歌剧 民族歌剧呼唤“中国风”

2017-05-18 16:53   浏览量:18829   来源: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正在出现一股久违的“歌剧热”。《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经典民族歌剧不断复排,巡演一票难求;《图兰朵》《卡门》《茶花女》等世界歌剧经典轮番引进国内,引发排队观剧。演出的繁荣也带动了创作的繁荣,自2017年初以来,文化部共收到各地各单位报送的2015年至2019年已创排或计划创排的歌剧作品143部,仅2017年就有60多部。几乎全国每一个省份都有新歌剧在创排,歌剧这一“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正在迎来新的高潮。

  但繁荣之中,无论是观众还是业内人士似乎都对当前的原创歌剧有所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民族歌剧不应缺少民族味儿

  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编剧王晓岭说,目前中国原创歌剧数量不少,也不乏优秀作品,但真正让老百姓买票进剧场的并不多,“我们正在逐步失去演出市场。”王晓岭分析说,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当前民族板腔体歌剧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创作少、观众老化;而西洋歌剧至今水土不服,只限于小圈子内,真正为中国观众认可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观众不认可当前的原创歌剧?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唯洋是举”“唯洋是从”,用西方的标准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是当前原创歌剧难以赢得观众的重要原因。他说:“‘洋腔洋调’占了上风,但实际上,对这样的歌剧,老百姓并不喜欢,听不懂也不愿意听。”

  从票房情况看,近两年市场反响较好的歌剧作品无非两大类,一是《白毛女》等民族歌剧经典的复排版,一是世界名团的歌剧经典如《茶花女》等。一大批原创歌剧几乎都难以通过商业化演出实现收支平衡,不少歌剧要通过赠票等方式招揽观众。

  雒树刚还指出,当前优秀的歌剧创作人才匮乏,一些创作者创作功底和能力不足,导致写出来的作品思想贫瘠、不接地气,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黄奇石直言不讳地指出“原创歌剧的剧本不行”。他说:“就写本子来说,当代歌剧作家与戏曲作家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是不会写戏、不会安排戏剧冲突。很多歌剧,没有戏,就靠唱,独唱、重唱,重唱中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没有戏,唱再多也不是地方。”

  一位观众在网上留言表示,现在的国产原创歌剧不如过去的样板戏好看,舞美灯光华丽、音乐技巧高超、场面气势宏大,但就是故事情节不吸引人,人物形象立不起来。

  “观众还是喜欢那些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歌剧,从《白毛女》到《江姐》,从《洪湖赤卫队》到《刘三姐》,还有《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这些优秀的民族歌剧彰显了中华审美风范,唱出了时代的风貌,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

  黄奇石认为,那些花了重金打造的“洋腔洋调”的东西不管如何自吹、是否得奖,都绝无前途,必将为历史的浪涛所淘汰。他说:“这也是老百姓不喜欢不接受的缘故。老百姓喜不喜欢是个决定性的因素。”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应该走中国自己的路,不能一味地学习模仿西洋歌剧,否则就难以赢得观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说:“当前,从创作观念层面说,务必摈弃鄙视民族歌剧、唯西方歌剧马首是瞻的风气,科学对待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歌剧和西方歌剧这三大光辉传统,从中探索出一条基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紧跟时代而又引领时代的新型民族歌剧音乐创新之路。”

  汲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

  可以说,中国迄今最成功的民族歌剧都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最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也都具备比较深厚的传统戏曲底子。

  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年轻的时候曾深入学习了传统戏曲,她说:“我年轻时从来不会‘白看戏’,不管是河北梆子、河南豫剧,还是京剧、大鼓,看完一出戏,我总得‘偷’回来一点东西,糅到自己的表演中。”郭兰英认为,歌剧演员的训练离不开中国戏曲、民歌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滋养。“单说‘字正腔圆’这一点,中国传统戏曲演员很少会‘唱倒字’,歌剧演员却好像很难做到,搞得观众不看字幕就不知道台上在唱什么。‘唱倒字’只能说明我们的基本功还没练到家,歌剧演员要多学几出戏、多唱一些民歌,理解传统戏曲关于字头咬紧、字腹圆润、字尾归韵、把字咬‘烂’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就能够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通过揉音、波音、滑音等多种润腔方法,做到依字行腔,字真意切。”郭兰英说。

  著名表演艺术家乔佩娟是《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任扮演者,她回忆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上学的时候,除了要学习声乐、钢琴、视唱练耳、表演实习和音乐欣赏课程外,还要专门学习中国戏曲,不仅学唱腔、还学折子戏,要会表演。“当时是李慧云教河北梆子《孔雀东南飞》、小白玉霜教评剧《王生安赶船》、白云生和韩世昌教昆曲《思凡》,还学中国民歌,郭兰英就是我们的老师。”乔佩娟说。

  而今天声乐专业的学生很少学习传统戏曲,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使不少青年演员缺乏舞台表现力,往往只会站在钢琴旁唱咏叹调而不会演戏。

  黄奇石说,民族歌剧大繁荣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戏曲学习。《刘胡兰》采用山西梆子素材、《春雷》采用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素材,而《窦娥冤》更是借鉴板腔体的手法写歌剧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作。其他几部家喻户晓的歌剧经典《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也都无一例外是学习戏曲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

  今年已83岁高龄的羊鸣是经典民族歌剧《江姐》的创作者之一,他写的《红梅赞》一曲旋律优美动人,与阎肃创作的真挚深情的歌词堪称珠联璧合,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认为,民族歌剧创作要走出新路就必须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

  羊鸣回忆当年在《江姐》的音乐创作上,为了突出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创作者们两下四川,又去上海、浙江,学习了川剧、婺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前后历时近一年。从南、北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和养料,以创作出动听感人、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性格鲜明的歌剧音乐来。“我们曾经反复加工,甚至全部改写,仅《红梅赞》一曲就八易其稿。”羊鸣说。

  黄奇石说:“实践已经证明歌剧演员学习戏曲,不管是科班出身或是自己下私功拜师学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可以说功夫在身,终身受益。”

  把“深扎”落到实处

  2016年9月23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时隔30多年后,重排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首都舞台精彩呈现,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极大热情。87岁的郭兰英在排练场手把手地教授演员把握人物、打磨唱腔;84岁的乔佩娟担任艺术指导,与剧组摸爬滚打80余天,从始至终在排练场上紧盯青年演员的举手投足。这一版《小二黑结婚》的总导演黄定山感慨地说:“老一辈艺术家对歌剧艺术的挚爱、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令我们非常感动。”

   郭兰英说,现在“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活动开展得很热烈,我们很多青年演员也都下去了,这个风气很好。但是,只是下去了还不够,在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也要做个“有心人”,要留心观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观察他们怎么走路、有什么表情、眼神是什么样,等等,这些素材都会帮助我们正确塑造人物形象。

  “注意观察生活细节非常重要,比如在演唱《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时,我把手型设计成像猴爪子一样微曲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真的跟着革命队伍在张家口爬过山,山上根本没有路,手必须牢牢地抓住岩石、树藤才能攀登。而我们有些演员没有这个经历,或者没有注意这种细节,在演唱时,手型就不会刻意保持微曲、有力的状态,就脱离了真实的人物形象。”郭兰英说。

  乔佩娟说,“有些青年艺术工作者说,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跟你们那时候不一样了。深入生活并不是仅仅要求我们找穷乡僻壤,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清洁工、快递小哥,是不是需要我们关注?城市白领、科技精英、人民教师,有没有值得我们讴歌的地方?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怕的就是我们丢了老老实实的艺术创作态度,少了坐冷板凳的恒心定力。”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罗哲文曾多次勘察赵州桥 建议修建桥梁博物馆
下一篇:当博物馆遭遇“不文明”:我们应该如何出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