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白酒抗癌是事实还是炒作?

2018-02-05 15:38   浏览量:14347   来源:

  食品安全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承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在国家下大气力紧抓食品安全的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2017年11月,本社与中国交通广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出品“中国食安之声”项目,旨在促进食业发展、维护食品安全、保障大众健康。本报今起推出“中国食安之声”专栏,并在中国交通广播FM99.6“中国食安之声”专题节目播出。

  2017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一项中国白酒突破性研究成果显示: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然而,这一内容被关注的焦点由最初对活动本身的报道,到“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该内容一经推送,迅速广为流传,引发热议。

  媒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相关纸媒报道94篇,新闻网站文章1409篇,微信公众号文章8136篇,微博原发、转发8.2万条,博客153篇,论坛发帖347条。

  1月12日,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白酒抗癌”成为专家解读的舆论热点之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第一,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白酒功能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是我国科学家的责任。饮酒在我国社会是一个可被接受的社会行为,民间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充分说明喝白酒在社会文化交往当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白酒是我国特有的蒸馏酒,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白酒进行科学研究和推荐,就像法国科学家研究葡萄酒、日本学界研究并推荐清酒一样,是我国科学家的责任。只有通过对白酒等中国传统食品中特殊成分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索,才能夯实我国传统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自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二,宣传过程当中,企业存在夸大宣传,个别媒体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的酒当中还有少量的糖、肽和氨基酸,有的还含有其他非营养化学成分。乙醇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如果适量饮酒,乙醇通过代谢可以产生能量,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产生的能量都要多。适量饮酒有精神兴奋的作用,产生一种愉悦感。但是过度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或者长期酗酒,对健康会带来危害。对白酒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关注它的挥发性成分,这次事件发生是由于在白酒当中发现了地衣素。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不成立。因此,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的真实成果。

  第三,产品中的功能成分存在量效关系。无论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还是有益成分,对健康的影响都存在量效关系,也就是说人体摄取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不讲量效关系、大谈对健康的效应,缺乏基础和证据,等于是无稽之谈。白酒当中发现生物活性物质,如果含量非常低,人体摄入量非常少,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过量摄入酒精反而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有关我国传统白酒中成分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还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四,对企业与科技界的合作应该予以鼓励,但是切忌急功近利。近年来,国内企业也意识到科技是产业转型的有力支撑,逐步加大了与科技界的合作以及科学研究,值得鼓励。然而如果是以新闻发布会或者所谓公益行动等形式推介产品,甚至涉嫌夸大宣传,这就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原则和初衷,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应用科学研究结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怎么合理使用,防止夸大和变形。

  研究证据显示,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综合考虑,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并不是专家建议的。如饮酒则应适量,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适量有一个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应限制在25克以内,女性应限制在15克以内。 本报记者 谢玲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四川长宁探寻竹产业转型升级之策 专家把脉助力创新发展
下一篇:2018新春联谊会全国巡演 唱最美的歌 献最真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