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从“零基础”到西部产业高地

2018-12-27 10:50   浏览量:12902   来源:

  改革开放让中国打开了大门,投身风起云涌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国家高新区应运而生。30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涌现出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凝聚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世界第一个U盘,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第一部国产手机、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讯卫星……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30年,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600万元到1665.8亿元,增长了1万倍。30年,成都高新区从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创新使命到跃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关口……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管窥中国西部现代产业发展逻辑,几乎无法避开成都高新区产业崛起这一视角。从产业发展方向的决断,到迎来拐点的弯道超车,再到直面未来的前瞻布局…折射出一个区域如何融入全球化格局、如何开发开放、如何驱动创新的多维度视角。

\

  英特尔、京东方等龙头大咖引领,撑起中国中西部IT集群;美敦力、赛诺菲等行业翘楚带动,共筑生物医药产业新城;医云科技、1919等新晋独角兽撒蹄狂奔,新经济产业开始腾飞。

  72年前的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它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由此诞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并逐步发展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

  随着微处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积大幅“瘦身”,这个前沿技术把世界带进了“网络时代”。那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狭长地带,名为“硅谷”的地方,一时间声名鹊起。

  与计算机诞生几乎同一时期的大洋彼岸,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有的放矢。据成都市地方志记载:“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国家把成都市列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将成都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1953年,简称为“715厂”的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在成都东郊破土开建,那两个高耸的烟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都最早竖起的两根烟囱。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承接国家“三线”建设,一大批电子、机电制造等领域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在成都构建起了一个大型工业体系。

  凭借国家“三线”建设聚集的人才流、技术流,成都以南,一个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燃起星星之火。

\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将成都推到了改革的风口。

  2001年2月5日,一位神秘的老先生走出了双流机场,很快他便出现在了15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区,他此行的目的是代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在中国西部投资事宜进行可行性调研。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的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英特尔首席执行官贝瑞特的到访,令国际社会一片愕然:成都在哪里?英特尔为什么会选择成都?

  2001年除夕,下午5时30分,成都市委常委会议室灯火通明,常委们对成都能否吸引英特尔公司落户群策群力,随即抽调精兵强将成立英特尔项目办公室。

  “第一,为了支持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第二,四川的教育水平很高。第三,在交流中发现成都政府的学习热情。而且发现成都高新区政府的经营理念和原则和我们很合拍,所以合作起来比较顺利。”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封装测试总经理罗宾•马丁如此评价。

  2003年8月27日上午10时,英特尔公司宣布:落子成都。

  随后,注资3.75亿美元,一座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在成都投建,这是英特尔第5个全球制造基地。

  英特尔的落户对西部地区芯片产业产生了强大的聚合作用和“蝴蝶效应”,吸纳了国内外有关芯片业上下游企业到成都办厂,促进了成都IT产业链的“立体构建”。

  投资,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随后的“产业西进”浪潮中,戴尔、联想、德州仪器等企业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产业链完整”“人才充沛”“市场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条件良好”……一系列优势成为“西进者”对成都高新区理解的共识。

  2007年,随着触屏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终端正式进入了平板时代。

  在平板时代,屏幕是除了芯片以外最重要的部件。成都再一次提前感知到了风向,早在两年前,便与国内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有了接触。

  2007年10月8日,京东方将年产值30亿元的4.5代TFT-LCD生产线安营成都高新区。而其配套产业企业业成科技,也紧随京东方的脚步落户成都高新区。

\

  序幕一旦拉开,大合唱就接踵而至。

  2016年11月18日,英特尔ATT高端测试技术项目(代号“骏马”)上马成都高新区。至此,英特尔成都工厂已投入和未来承诺投资高达22亿美元。全球一半以上笔记本电脑芯片出自该工厂。

  2017年10月26日,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屏生产线提前实现量产,在交付仪式上,京东方向华为、小米、oppo等十余家“中国造”客户交付了第6代柔性屏,打破三星在全球OLED显示行业的垄断地位。

  “成都模式已经成为京东方项目运行的典范。”时任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刘晓东总结道。如今,京东方成都高新区系列项目总投资已超1300亿元。

  “从0到1”的突破,建立起一条齐备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2017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8000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便贡献了2515.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剑指全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已是指日可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0年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已经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88号,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冯家湾。

  30年前,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从冯家湾几公里之外的创业路起航。一个与成都高新区相生相伴30年的企业,将中国在中药标准化领域的创新带向世界。

  1988年的夏天,中科院研究人员李伯刚借款50万元启步创办地奥集团。不久后,地奥心血康胶囊问世。2012年,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上市,成为我国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

  地奥、恩威、吉泰安等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批成都乃至全省生物产业的“明星”企业,在冯家湾聚集。

  20年后,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上,成都市首个专业化生物产业园区应运而生。2008年,天府生命科技园在冯家湾开建,目标指向建设“国际一流生物产业园区”。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联合双流区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一个产业建一座“城”,这在成都尚属首次。

  从“建园”到“造城”,生物产业向新“千亿级”产业集群发起冲刺。国外对标波士顿,国内对标上海张江,这座“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不寻常的“使命”。

  梧桐栖凤,生物产业引领了中国西部新一轮孔雀西南飞。两院院士、海归人才、诺奖得主……带着产业项目纷纷前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巴里·夏普莱斯,罗杰·科恩伯格,分别设立天府国际生物医药诺创研究院、科恩伯格创新型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约翰·戈登、毕晓普,分别落地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毕晓普癌症研究所。

  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出口到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分子种类超过2000亿规模,合作伙伴包括强生、辉瑞、默沙东等50余家跨国药企巨头、国内外知名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

  全球首创的3D打印血管,FDA临床试验申报正在积极推进;

  “成都造”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计划在明年面世……

  一批治疗绝症的新药有望在此诞生。

  全球首个利用DNA编码数据库技术开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血癌的一种)的新药成都先导药物HG146;

  用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目前全球尚无同类品种获批上市的新药成都盛迪医药SHR7280;

  海创药业前列腺癌新药HC-1119属国际首创的1类化药新药,目前在美国已进入临床三期;

  同样进入临床三期的强新科技GB201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癌症干细胞的靶向药物……

  一批自带“造血”功能企业、项目的落地,成都高新区打造新“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渐行渐近。生物类企业总数已超2000家,拥有血液制品、化学药、中药、器械类共计26个亿元品种。

  在生物产业奋起冲刺的同时,全球产业格局变迁与技术创新迭代瞬息万变。

  新经济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国内外各地区、各领域呈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了以美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中国等为主的策源地和活跃区。

  在国内,已形成以北上深杭等城市为引领、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亦首次写入“新经济”一词。

\

  风生水起的新经济浪潮席卷全球。

  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出行、互联网红包……不仅改变“衣食住行”,也改变了人们沟通与记录生活的方式。

  资本的神话频频产生,行业巨头接二连三诞生。

  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投资回报率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神话。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独角兽数量达164家,已与美国并驾齐驱。

  风云迭起,在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黄金机遇”面前,成都全力以赴。

  2017年11月,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依托面积87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打造成都新经济活力区。

  纵览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互联网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席位。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天府三街与天府大道交叉口,一块“成都·中国软件名城”的矗立牌见证了成都对此早有布局。

  2006年,成都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定位于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2009年,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的成都,提出“成都,非常适合外包”的口号。

  2012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各城市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把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地”;

  2014年,成都手游进入“爆发季”,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手游之都”;

  2015年5月27日上午,“四川互联网第一股”四川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交易。

  2010年,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几件大事。苹果发布了一款革命性的机型iPhone4,此后多款Android手机也陆续发布,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造就了一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舰”。

  同年7月,一家叫做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今年10月,阿里巴巴向该公司抛出橄榄枝,战略投资20亿元,占股29%,成为1919第二大股东。本轮融资后,1919估值达到70亿元,晋升酒类新零售独角兽。

  厚积薄发,中国独角兽新摇篮大势已成。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相继诞生3家独角兽企业,实现四川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7月,国内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医云科技估值超过10亿美元。3月,新潮传媒位列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2017年,成都高新区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

  中国的创新来到了下半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势在必行。走过30年,国家高新区需要捅破发展的天花板。践行高质量发展成为成都高新区的破题之道。

  谋事者先谋局,成都高新区已顺势摆下一盘“大棋”。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建设、新经济活力区建设等产业的谋划落子已是举棋若定,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阔步前行。

  产业生态圈怎么建?不仅包含协作配套构成产业链的各企业主体,还包含为企业主体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融资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支持的整个外部环境,为产业战略性谋划一锤定音。

  培育“独角兽”的新征途上,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及独角兽扶持政策已然出手。

  今年11月,《成都高新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相继出炉,致力于建立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形成区域创新驱动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进入而立之年的成都高新区,将凭借稳扎稳打,沉着而又敏锐地迎接下一次产业发展变革的时代浪潮。(成都高新区创作团队 中国食品报记者叶青)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田坝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城
下一篇:张茅:凝心聚力服务全局开创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