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执科技之笔描绘渔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2023渔业科技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

2023-05-18 16:37   浏览量:14454   来源:中国食品报

 

执科技之笔描绘渔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2023渔业科技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
2023-05-18 06:00:00 中国食品报

  水产品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了提升渔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3渔业科技发展论坛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现代渔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关键核心,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渔业科技创新是驱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育种技术助推育种效率大幅提升

  “渔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祥明说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渔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2018—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渔业总产值持续上升,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近几年,渔业产值表现亮眼,尤其是2021年渔业产值较2020年同比增长13.6%。

  水产种业是保障水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支撑产业,林祥明表示,中国培育了200多个水产养殖新品种,是世界上培育水产养殖新品种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缺乏自主可控的重大品种,大西洋鲑、凡纳滨对虾和大菱鲆等重大品种仍依赖于国外引种,导致我国海水养殖业供应链安全基础不牢固,在市场、价格、种源等方面都存在“卡脖子”风险。

  同时,种技不强,世界海洋水产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水产育种原创性技术仍然很少。鳗鲡等具有高经济价值物种的人工繁殖技术依旧未突破,深远海养殖系统工程与智能化生产技术有待强化,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高效免疫与精准防控技术尚未建立等问题依旧存在。

  林祥明认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聚集成为水产种业科技创新方向,在未来,以水产种质资源库为基础的表型性状高通量鉴定、基因资源规模化发掘以及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精细功能研究不断深入,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配子胚胎高效操作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将全面应用到水产种业中,育种效率将呈几何级增长,育种由随机向定向、可设计转变。加快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由此推动水产种业进入智慧育种4.0时代。

绿色养殖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水产养殖业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迈向了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的前列。水产品主要来源于养殖和捕捞,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左右,水产品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比例达到81∶19。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胡红浪表示,水产养殖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就业生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中国目前以资源消耗、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水产养殖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

  2019年2月, 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

  胡红浪建议,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传统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无环沟稻虾综合种养、“以渔降盐治碱”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轮作与共生等养殖模式。要开展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示范推广行动,“好水才能养好鱼”,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尾水”治理是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一环。创新集成如“机械过滤+生态塘净化+微生物净化”“生态过滤+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将助力绿色渔业发展。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蒋军认为,稻渔综合种养依托现有的资源,再加上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大幅增加了经济效益,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稻渔综合种养亩均效益是单纯种植水稻的数倍。高效益吸引了农民返乡创业,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和乡土文化的发展。未来,应向模式多元化发展,引导支持稻渔综合种养集中连片区域拓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稳定水稻生产为前提,稻渔综合种养田块沟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比例,坚决杜绝改稻田为“虾塘、鱼塘”等非粮化行为。防止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中出现“重渔轻粮”倾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到实处,努力实现稳粮增渔、提质增效的既定目标。

装备研发创新促进智能机械发展蹄疾步稳

  2018年以来,我国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大型桁架类网箱达到46个、投入使用的养殖工船4艘,招标建设养殖工船4艘。但在大型增养殖设施数字化设计、水动力安全评价、智能化管理、养殖种类等关键技术方面还需要继续发展。

  林祥明认为,目前中国渔业的机械化率仅为32%,距“十四五”末达到50%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渔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水产品冷藏保鲜和加工流通设施建设滞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装备不足等方面。

  广州市诚一智慧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唐荣表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导致渔业劳动人口持续减少,人均管理池塘面积小和养殖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人均产出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渔业养殖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将破解规模化养殖不经济的难题。

  “未来,高度智能化与全面机械化将成为渔业装备研发创新的方向。”林祥明说道,要结合养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智能化水产养殖装备不断升级,逐步完善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体系,通过精度好、智能化、低能耗的现代养殖装备应用,推动陆基和近海水产养殖加速进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新阶段;要整合现代船舶设计和海工科技,针对深海大洋设计建造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逐步构建“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要研制高度精准化、自动化捕捞渔业装备,开发深海渔场资源定位和定向聚捕技术与装备,整合节能型渔船设计、渔联网构建与渔业大数据应用,推动渔业捕捞产业整体向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精准高效方向规范有序发展。

(王佳仪)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勐海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下一篇:双汇智趣多致力护航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