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歌舞选秀节目淡出 语言选秀节目成综艺新秀

2016-05-27 09:59   浏览量:12725   来源:亿立方资讯网

  2005年《超级女声》的大获成功引发了今年电视选秀节目的疯狂效仿,大批的歌舞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从《超女》《快男》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舞林争霸》等无不想从中分一杯羹。然而今年这类似的选秀节目已经显疲态,如《蜜蜂少女队》等已经提不起观众的兴趣,收视惨淡。另一类语言类选秀节目《奇葩说》借机迅速崛起,新颖而多元化的观念迅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连播3季之后依然收视长虹,这不能不说是开启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奇葩说选手马薇薇

  蜜蜂少女队

  1.现象

  歌舞类选秀“回炉”疲态尽显

  歌舞类选秀节目是内地电视综艺最早热捧的一杯“羹”,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期间换了不少“口味”,但依旧受人欢迎和喜爱。一档档节目走红之后,观众看到了新秀和噱头,各大卫视看到了收视率的出色表现,但是这些节目在光环之下却也开始显露阴影——除了吸引话题、制造焦点之外,选秀节目还能怎么变化?

  多年来,2005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一直是选秀节目成功者的一个缩影,所有好的、不好的标签和变化都贴在她和昔日的“超女”身上。她和这档节目被认为是代表了昔日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一种创造力——让梦想、青春与节目内涵、选手之间自然契合。

  随后,随着各种选秀节目的扎堆涌现,以“梦想”“青春”为代表的歌舞类选秀对观众的冲击开始减淡,节目中承载的“明星梦”和“一夜成名”的价值观不仅难再勾起观众的兴趣,而且引起更多争议和反思。刚刚落下帷幕的少女选秀节目《蜜蜂少女队》,是以偶像明星吴奇隆和谢霆锋为掌门人,挖掘挑选具有潜质的未来偶像明星。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低迷,不及《快乐大本营》的1/4,尽管收官阶段收视成功破1,也与欲制造全民关注的初衷相距甚远。

  知名娱乐评论人朱白认为,选秀的价值观和形式已经走到一个分岔路口,面临太多的危机。“庾澄庆曾经说过,某一个类型红了,大家一窝蜂就上,这里有两个想法,一个就是想分一杯羹,另一个是做不赢就把它‘做烂’。”选秀身上的意义和内涵,已经在老调重弹中失去了原味。

  为了挽救早已显露的收视挫败,往年选秀比赛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吸睛,圈内人习惯称之为“虐”。但是走到这两年播出的《燃烧吧少年》等节目,尽管也通过淘汰争议选手、渲染各种选手故事提高节目话题度,都已经无法改变节目整体呈现颓势的大格局。

  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看来,歌舞类选秀节目的式微已经不容回避,这和观众口味的变化,综艺节目的频繁轰炸,娱乐精神的变化和对青春梦想的过度消费密切相关。“自我承载的东西不一样,选秀的内涵也必将迎来变化”。就像一片收割过度的土地,无边的开采势必走向匮乏和贫瘠。

  “大多数卫视赚钱,这个可能也会最终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味地比拼心理,过于跟风的心态,最终还是导致选秀一败涂地的成绩单也不是没有可能。”朱白说。

  2.反思

  从才艺展示到彰显“思维个性”

  有人说,是歌舞、演出、包装、光鲜的外表等节目套路,透支了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内容,让选秀朝着“速食”和“速死”的方向靠近。在歌舞类选秀数量大增的今天,观众早已厌倦,这种厌倦一方面来自于选手的局限,如创作、唱功、高音、中性等等在10年前的“超级女声”中尚可令人眼前一亮,而如今却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泛滥化的“个性”,这也是最近的歌舞类选秀如《中国好歌曲》《蜜蜂少女队》这类节目收视欠奉的原因所在——观众不会被同一个热点话题撩起太久的兴趣,也不会为同一个类型的第二个人所倾心。

  相比于10年前“超女”从素人选秀开始,无数的海选片段曾令人倍感新鲜。在那个大众还只能通过一张张CD、电视台播出的MV节目、杂志推荐来认识歌手的年代,能看到一场充满“现场感”的比赛,足以使观众感到亲切。那时候的选手们,无论是艺校大学生还是酒吧驻唱歌手都是初出茅庐,属于从未接触过演艺圈的“素人”,许多人登上大场面时会不可避免地感到怯场,在镜头和话筒前表现生涩,在采访时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就像做了一场梦。”

  而现在的歌舞类选秀节目的参赛选手当中,有许多人都是早已从泛滥的选秀节目中锻炼出来的“老油条”,歌舞类选秀节目数量增多和收视下滑,带来的就是参赛的选手们没有办法“火起来”,这也就导致他们不断地“回炉”,通过反复参赛挽救人气。到最后,“我的音乐梦想”“感谢这个舞台、感谢各位老师”“我只想唱好这首歌”等台词,已经说得面不改色心不跳,台词熟练的观众都能接出下一句。如《中国好歌曲》最新的一季,缺乏新人、个别“熟面孔”看了又看,观众自然会深感审美疲劳。

  有业内人士指出,歌舞选秀节目所标榜的个性愈发狭窄,大都仅限于外形和歌曲演绎的方式。但这背后又被一只商业化包装的“隐形大手”遮蔽着,让选手真实的愈发扑朔迷离,最终观众自然不相信也不买账。

  就在此时,以《奇葩说》为代表的语言类节目,却开始让选秀节目从选择“有特长的人”变为选择“有趣的人”。选手们相比于“超女”时代的素人偶像更加“进化”,最大限度抛开“偶像包袱”,寻觅真正的个性。其中,马薇薇不急不徐的节奏,铿锵有力的声调,睥睨群侪的自信,还有发大招时吐“金句”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节目中还出现了无论辩到什么话题,都能和吃密切关联起来的吃货“神逻辑”颜如晶,从《中国好声音》跨界辩论舞台的王韵壹,拒绝廉价煽情,一直坚持在“心灵鸡汤”的世界里用理智打动人的黄执中等特色选手。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展现更加内在的“个性”。

  没有大量同类型的选秀节目充斥视听,《奇葩说》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吸引了眼球,更不存在“熟面孔”。最重要的是,节目中选手的临场反应、逻辑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文化知识的积淀、完整的价值观链条和对事物的价值评价,都并非如包装外表、舞台表现般能被轻易操控。在节目中呈现的是选手常年的积累和思考,获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在个性的表达上,《奇葩说》是当年“超女精神”的一种延伸,推出的是每一种个性中最优秀的个体。在歌舞类选秀节目不再拥有这种能力时,《奇葩说》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3.启示

  回归“选秀”的核心价值

  10年前的“超女”之所以突破“青歌赛”们的包围,其核心就是投票机制的产生,在那个还需要发短信支持偶像的年代,粉丝们换着电话卡支持偶像。这种首创赋予了后来选秀节目的核心——参与感。但随后的选秀节目的参与感停留于对偶像的支持,《奇葩说》则改变了选秀节目的互动方式。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说,有时候我会想她说的比我更上一个层次,有时候选手的想法跟我一样,就会觉得很惊喜。”一位观众表示。从单一、重复的行动支持到精神、情感、思维的共鸣,《奇葩说》将“参与感”提升到了另外一个维度——让观众只需要观赏便可以成为节目的一部分。

  在热爱《奇葩说》的观众看来:“我们喜欢这些选手,是因为他们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不是因为他们漂亮、有才华或者唱跳俱佳,大家喜欢他是因为他们表达了我们现代人的个性,反映了我们的喜好。”

  除参与感外,《奇葩说》的节目内容设置也非常有助于选手个人能力的展示,辩论的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单方面的才艺输出而言,对个人整体的思维和反应要求更高。有业内人士表示:“只是展现自己其实并不难,如何在设置好的辩题内能够让自己整个思维链条自圆其说却比较难。”《超级演说家》这一类节目,大多是选手提前准备好从而临场展示,选手只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即可。而《奇葩说》不但要求选手具有一套自成一体的知识储备,还要对他人的理论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进行辩驳。这就对临场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选秀,中国的真人类节目在“竞争性”的处理上,在过去多半是“玩个噱头”,歌舞选秀类节目的冠军含金量与人气早已不成正比,第二名、第三名甚至被淘汰的选手比冠军还红的情况不胜枚举。当年被淘汰时选手“泪洒现场”甚至“哭至晕厥”的情况愈发少见,即便发生也会被批为“作秀”,至于更为普遍的“谢谢大家我会坚持我的音乐梦想”之类的表白,更是难以掀起观众心中的波澜。

  而《奇葩说》的核心赛制是一场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辩论比赛,这就如体育比赛一般,即便大家场下和和气气、惺惺相惜,赛场上必须真刀真枪、刀刀至肉地展开无形的厮杀。这比传统选秀节目名次只是走过场,台下幕后却充满真真假假的炒作和人气争夺,更加让观众能够观赏到选秀的核心精神——即竞争的状态。

  因此,《奇葩说》可以说是对选秀的一种回归,重新找到“选”的核心价值——竞争性、参与感,让观众重新体会到这类节目的乐趣。这也为传统类的歌舞选秀节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同质化如此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回归由自己当年创造出来的“本心”也许能开辟新的市场。再者,语言类选秀节目的成功也体现了选秀节目已经跨出了歌舞类垄断的境地,《奇葩说》的出现,能否鼓励更多形式和内容的选秀节目出现,也值得期待。

  曾经有人评价李宇春这位选秀中走出来的选手,“现代又传统,潇洒自我又懂合作、懂规矩、顾大局。”一语道破选秀偶像为观众所爱的缘由。十年辗转,选秀的江湖更是斑驳多样,未来,内地选秀节目或许无法捧出一个李宇春,而更多诸如个性化的马薇薇等活跃在我们身边的“网红”,仍将通过更多不同形式的选秀“竞争”,参与到观众与娱乐的互动中,成为“后选秀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记者手记

  电视综艺需呈现多元化的正能量

  就选秀节目的内容设置上,进一步细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方向。当年的“大歌舞”概念已被打破,歌唱和舞蹈类综艺分门别类衍生出专门的选秀类节目,如《中国最强音》《舞林大会》和《舞林争霸》。其中,歌唱类节目又进一步细分为到唱功比拼类,如《中国好声音》,创作角逐类如《中国好歌曲》。

  除歌舞外,如《奇葩说》《一站到底》等等各类选秀节目,也在内容上开拓了选秀节目的新方向,并在收视和口碑上获得认可。这都证明,歌舞一枝独秀的选秀时代已经走到了一个三岔口。在审美口味多元化的今天,各种不同的内容各自占有一部分受众,分享选秀这块蛋糕,这个发展趋势显得合乎情理。

  除此之外,选秀的个性应如何被安放?如何寻找和挖掘让人惊喜的个性?或许,未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选手身上有足以被人记住并津津乐道的“标签”,但又不能够仅仅用这个“标签”或者是几句话来概括此人,也就是所谓的“易懂难精”。这也是对李宇春、张靓颖、谭维维等“超女”出身的第一批选秀偶像的解构和“重组”——未来选秀中的素人选手,将进一步“去偶像化”,与传统定义的“艺人”拉开距离,更像是一种自由状态的“参与者”,正如辩手马薇薇所展示的状态,就始终和所谓的“偶像感”有着显著的区别。而大众藉由节目重新发现平凡人身上意想不到的闪光点也将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电视节目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从策划到播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观众就是那么多,超负荷的音乐选秀必然会造成观众分流,不是所有选秀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观众都一定会买账。更多的电视人应该谨记,选秀不意味着固定模式,电视创新才是真正打破颓势的关键。

  正如《奇葩说》《最强大脑》等节目对思维能力的侧重与关注,让选秀节目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面貌形态。不同领域的相互碰撞生产出的娱乐正能量,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有益的变化。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华为要跑了?高成本摧毁竞争力
下一篇:麦当劳“消毒水事件” 食品安全问题引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