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美食休闲 > 正文

金石井惊现三千年前古蜀国传统民间食品斗篷粑

2016-11-17 15:23   浏览量:29933   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讯 (文/图 罗长安 康广才) 不久前,犍为县党校高级讲师康广才在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中发现,大约3200多年前,古蜀国北宇王朝的杜宇部落的一支族人,曾经居住和生活在犍为县今金石井镇。1977年10月在金石井镇万年村和五联村巴蜀古墓群中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枚早期“巴蜀图语”——“杜鹃啼月”,为这个结论提供了佐证。

  最近,犍为县金石井镇党委政府在深度挖掘全镇历史文化中,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已经消失了几代人的传统食品——斗篷粑,竟然来自于古蜀国文化。

  这种名叫斗篷粑的食品,制作方法十分独特。首先采用当地生产的麦子,用石磨磨成粉;然后连麦麸一起加水调成糊状,再经反复搓揉,直至十分连绵柔软,用瓢舀起不断;再加入适当清水,使之变成半流体;最后用瓢舀起,沿着烧滚的铁锅锅边绕淋一圈,让其自然流到锅底,一张与铁锅一样大的麦粑烙饼便做成了。

  这种食品乍看起来与普通烙饼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其用材和制作工艺与普通烙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用材方面,它用的是石磨磨出的麦面,而且连麦麸一起制作和食用,食品中不添加任何调料,绝对原汁原味。

  其次是在煎制中不使用所有动物油和植物油(即我们当地土话所说的“腊锅儿”), 而是采取用麦草擦锅的办法,解决了不用油料麦粑会“巴锅”的问题,使这种食品保持了绝对的原生态,成为了一种绿色、健康的食品。

  第三是这种食品上的花纹图案,来自于我们当地农村早年在劳动中使用的一种非常普遍的避雨工具——斗篷(斗笠),因为这种避雨工具同时也被作为锅盖使用。人们在煎制这种麦粑时,经常把先煎好的麦粑顺手就放置在邻锅的锅盖上,于是便在麦粑上留下了斗篷的花纹图案。久之,这种食品便有了“斗篷粑”的名称。

  为什么会有这种食品?原来它与古蜀国杜宇部落在金石井居住和生活有关。

  首先,金石井镇人民忠爱古蜀国望帝杜宇的农耕文化,传承着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种植始于中国四千年前后,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杜宇部落先民濮族大约在三千多年前,从今湖北西北部将小麦种植技术沿长江带至今凉山地区。然后杜宇部落同彝族联盟,于公元前600多年在首领杜宇率领下沿岷江向北拓展,征服蜀地而建立蜀国,号曰望帝。

  其中杜宇部落在拓展及退隐这两个时段,都在今金石井留下了不少部落的族人。他们带着望帝杜宇“事农兴蜀”思想及小麦种植技术,在以金石井为中心的丘陵地区大量种植小麦。后来以杜宇部落后裔为主要人口而设置的冶官县历经800年,大大提升了杜宇部落族人的小麦种植技术。

  杜宇部落族人后裔,地方志称为铁山僚人,全部从金石井迁回凉山地区的时间是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但是小麦种植文化却被填川而来的人们所继承。

  金石井人民既传承着杜宇部落的小麦种植技术,同时也传承了“斗篷粑”这种食品的烹饪技艺。

  杜宇部落族人早期迁徙、在蜀地拓展及参加武王伐纣,就有了对小麦的烹饪方法。他们最早使用的研磨麦子的工具是两石相压,后来发展到石臼与木杵,最后发展到石磨。烹饪工具由陶器、青铜器发展到铁器锅。研磨小麦,调和为耙,入瓮火烤,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利于健康的烹饪做法了。体现在三点:与整粒而吃比,更利于消化;粑状容量大,携带方便;四川气侯温湿,麦粑不易变质变硬,保存及吞食方便。

  近几十年来,随着麦子种植在犍为及邻近区县的绝迹,这种手工研磨的麦粑食品也就跟随着消失了。但是,在金石井镇不少村民的脑子里,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记忆。

  为了让这种独特食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舌尖上,金石井镇党委政府从黑龙江购回麦子和麦草,组织部分村民,重新研习“斗篷粑”的制作技艺,以便在11月18日的首届采摘节上,让嘉宾、贵客们一饱眼福和口福。

  如果研习成功,他们准备适当鼓励部分村民恢复种植小麦,以便尝试将这种独特的传统食品逐步做成一种产业。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家家悦集团2016年重点供应商大会隆重召开
下一篇:多极微动能饮用水用技术让水能量进一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