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叶歌观酒 > 正文

办讲座 编小书 作打油诗 孙宝国院士和他的走心科普

2017-01-24 11:46   浏览量:18872   来源:

  激动人心的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于新年伊始揭晓。在279个奖励成果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对于食品科学领域而言,历年来均有科技大奖,但今年这一领域所斩获的众多大奖中,一个别样的奖励成果——《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成果,不仅是食品领域内出现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普类大奖,也是第一个由食品领域的院士领衔、辛勤播撒多年所结出的硕果。

  近5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数据显示,近5年三大奖项的平均数为307项,与上一个5年的平均数355项相比,减少了48项。缘何一本看似不起眼的食品科普小书——《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能够“过关斩将”,在279项奖励成果中占据一席?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后的一个冬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工商大学专访了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听他娓娓道来该书获奖背后的心路故事——

  3年重印11次,累计印数逾5万册;在网络读者评选的2013年“公众爱读的科普图书”中位列第三;2015年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科普类)一等奖等。而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更是充分肯定了《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这本科普“小书”的价值。“在2011年中国公众关注的12个主要食品安全热点中食品添加剂是主流,占到12个热点的25%;而2015年中国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中,食品添加剂已降至5%以下。这一组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孙宝国等食品领域的科学家在公众心中播下去的科普种子生了根,发了芽。由此也显示出以孙宝国院士为代表的科技界参与公众科普的力量与价值”。

  “得奖意味着这一项目成果申报划了一个句号,但食品添加剂的科普工作才刚刚开始。得奖是最好的科普。”孙宝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等。

  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成功研究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

  初心——

  只为让公众不再误解食品添加剂

  作为一位3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院士,孙宝国为何多年来执着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常被网友“拍砖”也毫不退缩?“只为让大家不再误解食品添加剂。”孙宝国向记者道出了他做科普的初心。

  2008年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食品安全事件以后,食品添加剂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包括食品添加剂在内的食品安全谣言愈演愈烈。谈到食品安全,很多人就会想到食品添加剂,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添加剂一度成被视为洪水猛兽,导致食品添加剂社会性恐慌。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和食品安全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个亟待普及的科学问题。普及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刻不容缓。”面对当时食品添加剂被“污名化”“妖魔化”的情形,作为一名食品领域的科学家,孙宝国深感责任重大。而要想做好科普工作,就要先找到大家对食品添加剂误解的症结所在。

  “与公众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公众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低。”谈及近年来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误解如此之深的根源,孙宝国一语中的。孙宝国分析认为,一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公众科普和风险交流依然薄弱,对公众食品安全科普力度低。二是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都是食品非法添加物,而非食品添加剂。三是个别食品生产厂商也在抹黑食品添加剂。个别食品生产企业刻意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字样,或利用广告等手段标榜其产品不含食品添加剂,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四是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误导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比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内外多家媒体称事件的元凶是食品添加剂,这种说法等于说三聚氰胺是食品添加剂,这是典型的误导。

  针对食品添加剂被误读的上述根源,孙宝国积极投身于对公众的科普活动中。几年下来,孙宝国所做的科普报告多达150余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除了西藏、香港、台湾外,国内其他省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然而,孙宝国的科普之路并未因为“院士”的身份就走得顺风顺水。2011年,孙宝国站出来为食品添加剂说话时,被网友们拍砖无数,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行动遭遇漫天风雪。尽管如此,孙宝国还是下决心要把食品科普做下去。他认为,越是这样,越得有业内的专家站出来说话。如果科学不发声,伪科学就会站出来。

    “科普的种子”播撒下去,经过几年的用心浇灌,发了芽——公众、媒体看待食品添加剂日趋理性。对此,孙宝国多了一分欣慰,也越发觉得肩上对科普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几年的科普实践,让孙宝国意识到,要让科普更有效果,科普还要“精准”。除了对公众做科普,孙宝国还借助自己“院士”的身份,将科普对象从公众向院士、国家监管人员、媒体延伸。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食品安全周媒体训练营、2014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务员科学素质大讲堂这样的科普讲座均有孙宝国的身影。除了作科普讲座外,孙宝国还采取送科普书、发科普诗等多种形式,对重点人群进行精准的科学普及。

  摸索——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公众易于接受

  孙宝国谈到,以往多站在行业、企业角度来考虑,而《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中的观点,不代表企业,不代表行业,也不代表科技界,只代表科学。

  “在做讲座的过程中,被拍砖拍得多了,在科普的过程也开始注意完善内容和形式。”孙宝国笑言。多年来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让孙宝国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渴望和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普遍存在于公众中,而说教式的科普,会让公众产生反感。如何让科普真正“走心”,让大家听得进去,值得仔细琢磨。

  有一次,孙宝国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了一首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千字诗。传播后发现,这种以诗为载体的科普作品,很受大家喜爱。孙宝国告诉记者,每次完成一件科普作品,自己的家人便成了第一读者。只有这个读者觉得作品生动、易懂,他才会停止修改。

  科普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乐于接受。在孙宝国所创作的《离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这首千字五言诗中,出现了大量百姓所熟知的例子,“那三聚氰胺,食品不准加,有人非法加,法律制裁他。”“卤水点豆腐,营养价值高,吃了两千年,美食少不了;学名氯化镁,加水变卤水,不但豆腐好,还有豆腐脑。”“柑橘要保鲜,打蜡来实现,蜡是被膜剂,隋朝已发现。” “椒桂能调味,黄帝就知道,桂皮和花椒,都是香辛料;桂油花椒油,食品用香料,使用更方便,如今很常见。”这样通俗易懂的句子比比皆是。

  “公众很难、也不必成为食品添加剂专家,希望通过这样一首诗,能使大家用最短的时间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形象又客观的认识。”孙宝国认为。

  五言诗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深受好评。2015年11月10日在《新京报》发表的千字五言诗《离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头两个月在微信中被转发近36万次,对引导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由“躲不开”发展到“离不开”,提升了科普效果。

  在孙宝国的影响和带动下,《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一书的作者们经常利用报刊、电视、网络、讲座等为百姓释疑解惑;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官网以及专业网站联管联办科普栏目。

  亮点——

  让问题从读者中来再回到读者中去

  亮点一: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是食品添加剂吗、可乐中添加了哪些食品添加剂、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就比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高吗……《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中采取的简明问答形式,让读者能够快速查阅到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的设定是随意而为吗?孙宝国告诉记者,此书所设定的118个问题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做了大量“功课”的——依靠的是大学生们的一线调查和该书作者们多年来在几百余场科普讲座中收集的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考虑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的认知和需求不同,为保证这本小书中设定的问题都是公众亟须了解的,创作组精心设计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调查问卷,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6所高校食品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齐心努力,在北京、浙江、山东、福建等近30个省市地区的城市、乡镇和农村发放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万余份,同时结合作者们在全国作的200多场食品添加剂科普报告时听众提出的热点问题,并汇集政府、媒体关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最终筛选出118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国内外食品添加剂标准和监督,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和近几年出现的涉及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

    孙宝国说,通过问卷调查这种形式,让问题从读者中来,再带着科学的解答回到读者中去。

  亮点二:厚积薄发 功底扎实

  “长期的科研、教学和科普成果,让该书的创作功底扎实。”孙宝国认为这也是这本小书能够出彩的原因。

  这本科普小书有着如此之高的含金量,6所大学的9位食品添加剂专家形成作者群当然功不可没。2008年,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大学的包括孙宝国、曹雁平、王静、叶兴乾、汪东风、叶秀云、戚向阳在内的9位食品专家,编写了《食品添加剂》这本高校基础教材。4年后,也就是2012年,这群专家再次聚首,编写出版了《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这本科普读物。

    长期从事食品添加剂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的该书作者们,在科研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也让这本科普“小书”拥有了科学的基因。

  “七五”国家科技攻关期间,突破了2-甲基呋喃甲氧基化、中间体水解─加成一体化、2-甲基-3-巯基呋喃温和氧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2-甲基-3-巯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国产化,奠定了我国3-巯基呋喃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期间,突破了不对称二硫醚食品香料制造关键技术和水解─不对称二硫醚化耦合技术,奠定了我国不对称二硫醚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根据肉香味的形成机理,开发了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1999年起先后6次在本领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二等奖,夯实了该书创作的科学技术基础。

  从专业向科普延伸,是孙宝国领衔的作者群多年来所致力的。在孙宝国的书柜里,从食品专业教材到科普丛书,显示着他从科技到科普领域的厚重积淀。多年来,孙宝国相继主编了《食用调香术》《香料化学与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含硫香料化学》《香精配方手册》等多本专业书籍。而这些书籍所显示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正是完成科普创作的基石,保证了科普作品《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的科学性。

  “作品的科学性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让孙宝国深感自豪。据了解,《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自2012年出版以来,还没有发现对本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的情况。

  自省——

  对别人科普也对自己科普

  “不仅是对别人科普,也是对自己科普——对别人科普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回顾多年来持之以恒地从事科普工作,孙宝国深有感触地说,在科普讲座中经常能收到听众的反馈,一些意见非常中肯。孙宝国认为,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接纳意见、不断改进中,自己的科普工作才日渐完善和全面。

  专家应该如何作科普呢?孙宝国说:“擅长什么讲什么。在其他领域,专家也是科普的对象。”孙宝国以自己为例做了进一步说明:例如,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2类,大概2300余种,其中属于食品香料的就有1870多种。就算是食品添加剂领域的一名科学家,自己也不是全部都了解。《躲不开的添加剂》这本书出版后,自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了两遍,对不甚了解的部分加以学习。“科普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作科普。知道的、明白的讲,不知道的不讲。”孙宝国再次强调。

  同时,专家在作科普时要跳出“科研模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结合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把高深的道理讲好。

    自1999年以来,孙宝国共获得过4次国家科技奖。然而,他却认为:“与其他奖不同,这个食品领域的科普奖是让老百姓高兴的奖,也是让自己感到欣慰的奖。”尽管《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已头顶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光环,但孙宝国并不满足于此,他仍在不断完善此书,以更深入读者的内心深处。如针对出版后继续出现的热点问题,采用重印时增补小贴士、用二维码链接方式及时解释,不断改进科普方法,持续科普创作。记者  王薇  唐卫  通讯员  张力欣  文/摄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泸州市人大副主任陈剑波率队督查节日食品药品安全
下一篇:采购年货不OUT:经典、创新、亲民、健康成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