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叶歌观酒 > 正文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扎实落地

2017-02-22 14:13   浏览量:10106   来源:

  在新疆塔里木河畔举办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战略研讨会,在陕西韩城花椒种植产地召开2016首届中国·韩城国际花椒节,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这些案例仅仅是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从2016年开始尝试将科企对接的主战场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边远地区、向田间务实推进以来,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创新”等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自主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2015、2016两年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工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于食品行业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模式:科企对接主战场——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边远地区、向田间务实推进;多模式结合——采用会议展览推介模式、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等工作模式为食品产业服务; “点”“链”立体交织——对应地方需求,依行业特点开展工作。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体系优势,进一步推进学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2015年,中国科协积极组织全国学会、协会及各地科协开展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在中国科协“科协搭台,学会唱戏;学会提能,集聚资源”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该工程收效显著。其中,作为开展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一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结合食品行业特点,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会科技和人才优势、国际交流优势以及长期对食品行业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主动作为,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支撑,驱动食品行业创新发展。

  多模式结合——对应地方需求切实为食业服务

  组织模式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依托在食品行业长期的工作积累,以理事为代表的覆盖全国的专家资源和对食品行业长期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优势,服务行业创新发展。

  一方面,通过中国科协搭桥、对应地方需求,调动地方学会专家资源,组织专家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建议,协助地方解决重大战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根据食品行业的自身特点,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地方食品工业,自主开展助力工程,在传统食品工业化、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营养健康与产业需求等方面,通过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以培训的形式为食品行业一线科技人员能力提升提供帮助。

  依托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科技与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方面的优势专家资源,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做出努力。例如,学会经不懈努力,以智库服务模式为调味面制品行业赢得生存空间。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经过近20年的工业化发展,已形成生产企业500多家,销售额500多亿元的产业,是方便食品行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多年前,由于其消费群体主要针对儿童,引发媒体对“辣条”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在行业技术提升中,学会看准时机,组织专家多次参与现场调研和专项研讨,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安全性、标准研究等内容提供技术服务和建议咨询。在学会的推动下,行业主要企业在食品安全、包装、研发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引导行业企业向低盐、低糖的健康需求方向转变,及对食品添加剂减少使用种类,让产品在创新、渠道升级、消费群体拓展等方面进行改进,为行业市场增容提供了机遇。

  科企对接——产学研结合加速地方经济发展

  自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单位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思考和摸索“什么方式才能使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尽快落地”。自2016年开始,学会将科企对接的主战场尝试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边远地区、向田间务实推进,通过产学研结合加速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为中国科协确定的示范地区提供技术服务。与13个地市级科协建立联络,共同服务区域发展。 

  通过在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组织专家调研、现场咨询,为相关地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服务。

  二是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行业特点,推动产业创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发现,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能够更好地调动当地资源,同时有利于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整合和整体规划。在合作中,学会和地方政府进行多次互访,深入了解地方产业需求,并多次组织相应领域科研专家、院士走入农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例如,在经过多次考察与方案设计后,成功举办了2016首届中国·韩城国际花椒节,助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经济发展。该活动集技术研讨和展览展示、创新大赛于一体,从各个层面展示、剖析当地特色食品产业,并邀请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对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在第十六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展期间,搭建地区、行业、科技的交流平台,同时对接冷冻食品、面制品、咸味香精调味料等传统食品工业化进行研讨,并邀请河南濮阳市科协代表及相关行业代表参会。

  此外,学会还免费向企业技术人员发放技术刊物近万册,使他们及时了解行业信息与先进技术,引导行业创新。

  三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下大力气。在乳酸菌、方便食品等多领域为企业提出的创新项目和创新产品进行技术咨询和科技评价,汇集专家智库助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例如,与汤阴县人民政府开展食品产业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学会在食品科技领域的资源优势,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

  “接地气”也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落实该工程的一大特色。如何真正让项目接地气?首先要把握好企业的真正需求点。而把握这一需求,学会走的是与当地科协合作之路。

  学会与多省、市科协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地方科协搭桥,了解当地食品产业的整体现状及技术需求,并依据各地食品产业现状选择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典型企业进行重点考察。

  据统计,学会2016年新增对接地方科协6家,针对性调研2次。

  破解新难点——探索具有产业特征的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效果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相关负责人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今后的实施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开展试点单位交流活动。由科协统一规划地方服务站,建立各试点单位的联络与合作机制,协调地方需求。定期开展工作交流活动,促进各项目单位学习与交流。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建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网上平台,定期收集整合各地区技术需求,并分类进行发布,各试点单位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联络和交流,并通过网络完成供需发布。

  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与设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二是工作模式的整合与梳理。在2015、2016两年的试点工作中,学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于食品行业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模式,今后将继续对相关工作予以梳理,与科协工作模式相对应,并总结、整理出可复制、具有食品产业特征的工作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三是建立落地项目的跟踪机制。对已经开展的项目,要建立起跟踪机制,使每个项目都体现其最大的价值,切实解决产业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为食品行业做实事。四是与精准扶贫对接。以与相关学会联合的方式,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与精准扶贫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食品工业的同时形成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本网记者 王薇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在认知实习中重新认知自己
下一篇:2017年第八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