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银色经济,中国未来最“燃”的经济

2017-06-15 11:49   浏览量:11554   来源:

  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都被列入目标清单。今年两会,“健康中国”连续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天,小智就邀请到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从银色经济和支付方式改革等视角,关注医疗改革结构性难题的破解路径。

  银色经济:老龄人口新红利

  随着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长寿和健康的关系开始进入公众视域。在过去的健康理念中,我们把人均寿命的延长作为目标。农业革命完成后,人均寿命增加到四、五十岁。工业革命完成后,则进一步增至七、八十岁。而今天,甚至有生物学家宣称,未来人类寿命平均水平将达到120岁。面对生命时间的极大延长,不少人产生这样的困惑:如果满大街都是百岁老人,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该怎么办?对于个体而言,怎样拥有一个不仅长寿而且美好的晚年?

  当“人生七十古来稀”成为过去式,长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在生存时长之外,人们迫切关注生存的质量,即追求一种更健康的长寿。为健康买单,将成为人们的投资新方向,社会经济的新一轮财富波也随之到来,即银色经济。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银色经济是基于健康长寿的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及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由此带来的市场和经济效益均以国民健康长寿为基点。

  联合国将老龄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进入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超级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阶段,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其中,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就占了6%,高龄失能护理消费占到0.5%。这6%不是传统治疗费用,而是用于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健康护理不仅在劳动力市场占据10%的份额,在GDP产值上也占到5%的比重。

  在深度老龄社会阶段,人均GDP达到2万美金。此时,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上升到8%,而高龄护理消费也增至1%。在德国、日本、瑞典等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甚至高达10%。相应的,高龄护理消费比重也升至1.5%。

  在人口与经济的这种互动关系中,这三个阶段的数据变化非常符合经济学的规律,收入增加直接带来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人均寿命的增长,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创造出健康护理消费的更高需求。健康支出使医疗服务的链条加长,进一步催生老龄化人口的新红利。

  比例失衡:医保体系的结构性难题

  中国在1996-2000年期间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之前将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目前,中国正处于从进入老龄社会向深度老龄社会的过渡阶段。现阶段,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费用在GDP中占比超过6%。从卫生投入总量和国民人均寿命产出来看(76岁以上),我们已经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也处于向深度老龄社会过渡的阶段。去年,中国全民医保获得全球大奖。经过改革,目前我国医保覆盖率达90%以上,分担率在75%左右,这极大扭转了中国在医疗保障方面长期弱势的国际形象。目前,中国国民健康水平在世界上居于第55位,说明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使用效率不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是医疗保障指数的结构失衡。在医疗保障指数的三个维度中,出资比例、硬件配置等硬性指标方面,我们与目标指数差距不大。但在就医秩序和医疗行为方式等综合治理指标方面则表现欠佳。比如,现存的医保支付方式就存在诸多问题。

  二是医保基金的结构失衡。医保基金的支出增长率急剧上升,而收入增长率急剧下降,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使医保基金陷入风险。

  三是医疗费用的结构失衡。在我们的医疗费用中,用于药物和手术等治疗的比例,远远超过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消费比重。

  四是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正确价值取向。按照这种思路,“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80%的居民都享有家庭医生,15分钟实现首诊,50—100公里范围内解决大病。

  从理论上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即将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但现实情况却呈“倒三角”结构,超过70%的医保基金进入了二甲以上医院。这种追求“白色GDP”的模式,仍是以大医院为中心,医保资金、财政补贴、治理精力都集中在金字塔尖。反向的资源配置结构直接导致人民看病“倒着走”,家庭医生不被信任,二级医院无力治疗,只能奔波于大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之间。

  支付方式改革和智能审核:医疗改革新机遇

  按照人头人次床日和项目付费会导致医疗机构追求医疗服务的数量而忽略质量。一旦推行支付方式改革,采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RGs)和“预付费”(PPS)制度,即意味着基于医生的共同价值对医疗服务进行定价,官方制定目录和定价的职责逐渐淡化,进入协议定价阶段。为此,统一疾病和手术编码,以确保编码和病例首页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的先决条件;医保机构识别“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的能力是启动预付费制度的前提条件。

  同时,科技发展为医疗改革带来新机遇。智能审核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优化监督机制。在智能监控系统中,当医生用药明显违反药品说明或医疗常识,系统会即刻亮起红灯警告,理由模糊的则以黄灯提醒,从而对乱用药的医疗行为起到有效遏制。智能审核系统建立专家库,将诊疗标准和医保政策等信息,以智能化方式嵌入医生工作站,使医生在一个联想页面上工作,进而对其诊疗行为开展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智能系统还可以抓取大数据,在医生和患者间形成数据关联。数据库一边对接医保,解决患者费用支付问题;一边对接健康档案,对公众健康建档管理。长期以来,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落差。智能系统的建立,能够依托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达成二者之间的信息平衡。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财政资金看绩效,管住花钱“打水漂”
下一篇:我国前4月电烤箱线下市场同比增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