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唐俊杰委员:发展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助力节粮减损保质储粮

2024-03-11 14:22   浏览量:29577   来源:中国食品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仅对稳经济、保民生具有“压舱石”的作用,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体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牢牢把握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遵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本报讯  (记者 王小萱)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饭碗”里的第一主食,常规储存年限为2—3年。在品质满足“宜存”标准下,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可延长储存年限至3—4年,可为企业增加60—100元/吨的综合收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表示,要加强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提高稻谷储存周期和品质,这对于我国粮食减损、保证储备体系高质量稳健运行、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北方稻谷储存主要采用秋冬季通风降温、春夏季粮仓气密隔热等措施;南方地区针对粮仓采取了更严格的气密隔热措施,同时配合机械制冷以及粮堆‘热皮’控温等技术;从全国来看,因传统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耗占总储备量的3%—5%。在节粮减损背景下,我国传统储存技术效益低、损耗大,相对落后。”唐俊杰提出,目前主要存在4个问题。一是传统稻谷储存粮仓保温隔热性能难以满足低温储存技术要求。稻谷储存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足,关键技术科研基金投入不足,难以实现保质储粮。二是传统稻谷储存技术方案相对笼统。对国产和进口稻谷、北方和南方不同区位、籼稻和粳稻不同品种、原粮和成品粮不同形态,缺乏针对性储存措施。三是传统稻谷储存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交流不够,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不足。四是传统稻谷储存运维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传统运维人才缺乏对新技术、新装备的了解,往往造成储粮过程的安全隐患和能源浪费。

  唐俊杰建议,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研发与创新。构建制冷技术、空调工程和食品工程等多学科共创平台,低温保质储存装备采用多源感知全网融合技术,“一机三用”,保障稻谷平均温度在13℃—15℃,最高温度在16℃—18℃,保证稻谷保质储存。以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和产业化为目标,设立国家级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创新基金,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

  二是分析稻谷低温保质储存属地特性,研究属地化、分布式管理策略。以属地化、分布式管理为基础,积极鼓励各地建立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心,以应对稻谷不同品种、不同气候和环境带来的技术难题。以夏热冬冷地区稻谷储存为代表,结合属地特性开展重大项目示范,推动新型稻谷低温保质储存装备和技术的研制与应用,引导各地政府、企业、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树立绿色“大储备”思维。

  三是深化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国际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投入,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定期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拓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储备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为科研人才、从业者和政府代表提供国际性交流平台,扩大国家在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加大稻谷低温保质储存运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专业化培训机制,保障运维人才知识技能持续提升。通过政府职能转移,企业和学会、协会等组织制定运维人才能力等级标准,明确各级别运维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评价运维人才技能水平,确保其具备相应技术和管理能力。

  “鉴于在制冷装备及系统领域的独特优势,建议由中国制冷学会牵头,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粮食储存企业等单位联合攻关,完成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及装备研发和工程示范。”唐俊杰说。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11日04版)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昝林森委员: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户利益
下一篇:李小红代表: 促进农产品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