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叶歌观酒 > 正文

中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2017-02-15 14:54   浏览量:29919   来源: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一种前沿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赋予了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全球人口大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发生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再到当前的阶段性过剩这样一个历史变迁,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这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确立了中国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跨越的关键阶段

  中国农业自2004年以来连年丰收,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尽管当前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但已经发生了从过去全力解决温饱到今天全面迈向小康的历史转折,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跨越的新起点上。

  由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跨越的窗口期  为了应对“谁来养活中国”的人口大国世纪难题,相当长时期以来的中国农业发展核心目标主要锁定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用占世界不到7%耕地养活超过世界20%人口的伟大成就。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过度注重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忽视了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使今天的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造成了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量齐增”现状,必然要求农业发展取向的根本变革。

  由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跨越的窗口期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基于大国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长期食品短缺形成的历史惯性,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中国历代治国理政者的头等大事,农业发展就是以生产为导向,不以销售和市场需求为前提,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已进入整体结构转型期,以生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与整个国内农产品需求严重脱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

  由从政府直接干预价格向市场决定价格跨越的窗口期  为了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对农业采取保护和支持政策,对农产品以及农资价格进行政府直接干预和补贴,有力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粮食有效供给,实现了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保护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赋予了过多的保护功能,扭曲了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仅推动了国内产量增加导致农产品库存挤压,也形成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刺激粮食进口量大增。毋容置疑,当前政府直接干预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体系已难以持续,必然要求发挥市场供求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由从单纯粮食安全战略向多重战略目标跨越的窗口期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绝不能仅仅定位于确保自己吃饭的单纯粮食安全。在当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特别是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农业具有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多重战略作用,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等多重战略目标。

  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农业发展战略跨越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中国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优化农业结构的主线  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尽管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少中高端农产品缺口越来越大,而一些农产品却产能过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主要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生产结构、经营体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与区域结构优化,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联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确保农产品供给结构在品种、质量上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的需要,使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相匹配,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核心内容。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农业正承受着农产品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逼近与农业资源环境“红灯”亮起的双重约束,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以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为取向,从供给端发力,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以量取胜”的低端路线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品牌路线的跨越、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跨越、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跨越,是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  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少人认为就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但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改革就意味着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碍,通过变革制度来破解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优化制度供给、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为目标、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的体制机制,激活农业要素供给,激发农业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的发展潜力,推进农产品过剩产能向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能转化,是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最根本动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了片面追求农业增产,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不仅导致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而且导致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引发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农产品品种品质异化,危及生态环境安全,必然难以持续发展。生态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还要遵循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尊重农业发展的生态规律,维护生态资本,以生态效益为农业的最大化效益;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以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因地制宜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以区域优势互补为目标优化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提升牧场竞争力 中国乳业继续前行从“头”开始
下一篇:营养师能否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