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叶歌观酒 > 正文

中国葡萄酒产业链技术创新

2017-03-01 11:42   浏览量:21441   来源:

  把脉中国特性  构建中国风格  推动中国制造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食品领域获奖项目系列报道】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研究项目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助力我国跃升为世界葡萄酒大国,促进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产区 栽培 酿造

  关键技术串起中国葡萄酒产业链

  葡萄酒产业是以酿酒葡萄栽培为基础、一二三产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普遍认为只有地中海式气候才适宜栽培酿酒葡萄,我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没有酿酒葡萄适生区,因此当时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葡萄酒。

  项目第一完成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介绍,1986年以来,项目围绕我国有无酿酒葡萄适生区及品种区域化、栽培技术创新、优质葡萄酒酿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和优质葡萄酒的传统观点,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体系。

  发现并确立我国酿酒葡萄适生区

  针对我国有无酿酒葡萄适生区,该项目研究了国内外葡萄气候区划的各类指标,创立了适合包括我国气候特点在内的以无霜期和干燥度为核心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我国4区12亚区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区划适生区潜在发展面积12亿亩,以非耕地为主;完成了品种、酒种区域化。成果引导产业向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和西南高山区等优质产区发展,使我国葡萄酒产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创造我国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栽培模式

  针对我国酿酒葡萄适生区90%以上区域冬季需埋土防寒的特殊问题,深入研究了这些区域气候条件下葡萄生发育规律和修剪反应,提出了最小化修剪的库源关系调控理论,创造了“爬地龙”栽培新模式,是我国葡萄栽培制度上的重大革新,为生产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埋土防寒区推广开辟27万亩酿酒葡萄栽培面积,占我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23%。

  创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葡萄酒酿造工艺体系

  该项目创立了基于我国原料特性的葡萄酒酿造工艺体系。从我国酿酒葡萄成熟时含糖量年际差异大、含酸量偏高的实际出发,构建了基于原料特性、以原料成熟度为基础、浸渍技术为核心的各类葡萄酒发酵复合工艺体系;发现我国可用于葡萄酒生物降酸的原生的优良苹果酸乳酸菌——酒类酒球菌,建立了含1200株菌株的酒类酒球菌资源库,筛选出优良菌株SD-2a,开发推广了其活性干粉产品,解决了我国酿酒葡萄原料酸度过高的难题;揭示了我国葡萄酒的成熟机理,构建了以氧化还原控制为核心的陈酿工艺体系。

  构建我国葡萄酒安全控制体系和原产地保护体系

  该项目构建了对农残、生物胺等的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保障了我国葡萄酒的安全;提出并构建了以生产区域、葡萄品种与品质、酿造工艺、品尝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我国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保证了不同产区葡萄酒的多样性;创建了国产葡萄酒特征香气和酚类物质的指纹图谱库,可准确甄别葡萄酒的原产地。

  项目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

  李华介绍,项目所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葡萄气候区划研究方面,“中国葡萄气候区域化研究”2007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栽培模式研究和创新方面,“埋土防寒区葡萄‘爬地龙’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

  酿造工艺方面,“葡萄酒质量最优化研究”于200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研究水平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信息化技术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于2007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质量体系方面,“中国葡萄酒技术体系与产业化开发”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其中中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等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HPLC-MS谱库构建及指纹分析”成果于2005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地理标志葡萄酒指纹图谱研究”2011年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葡萄酒质量安全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追溯体系的建立”2014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3项,授权发明专利22件,出版著作24部,制定修订葡萄酒国家、部委标准6个,发表论文1037篇,SCI收录117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7届;培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上万名,占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80%;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使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西部凝聚酒庄集群

  技术助推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自1986年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发展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葡萄酒产业的总体目标,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体系,使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从无到有,并迅速跃升为世界葡萄酒生产与消费大国。培育了张裕、长城、威龙、莫高、西夏王、紫轩、香格里拉等国产葡萄酒品牌集群和骨干企业,以及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和西南高山区等地区的酒庄集群,在上述区域的非耕地发展酿酒葡萄65万亩,使当地农民年增收32.5亿元,为西部生态移民安置、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项目研发的产品出口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知名大赛中获得金奖215次。成果在全行业得到全面应用,带动企业64家,近三年新增产值225.3亿元,引导了我国酒类健康消费的新趋势,加速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整体进程。

  中国酒业协会对该项目组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项目组针对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地中海式气候才适宜种植酿酒葡萄,而中国以大陆季风性气候为主,不适宜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观点,围绕我国能否找到优质的酿酒葡萄适宜区,如何进行品种区域化、种植技术创新以及优质葡萄酒酿造等关键问题,致力于解决制约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科学问题,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有力推动了葡萄酒行业的技术进步。

  项目关于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的研究成果,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并应用,并扩展应用于其他农业产品,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认为,该成果对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应行业的产业合理布局、有序竞争及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保护我国的名优特产品,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逐渐走进了百姓餐桌。项目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使我国跃升为世界葡萄酒大国。烟台张裕葡萄酿酒、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威龙葡萄酒三家企业在项目发现的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和西南高山区等适生区的非耕地发展了酿酒葡萄35万亩,其他企业30万亩,同时为西部生态移民安置作出了重要贡献。项目产品在国际知名大赛中频繁获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谢玲/选题策划  潘锋/文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5位食品界学者被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下一篇:在澳大利亚老年份葡萄酒 大师班上领略陈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