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网,打造中国优秀的品牌传播服务平台。品牌传播,传播品牌价值,影响成就品牌价值。用深度视角,价值资讯,传递品牌营销新模式。
顶部logo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价格刺客”开始明着来了 消费者要睁大眼睛看好钱包

2023-02-17 15:19   浏览量:19069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日,“女子遇糖果刺客 6块糖卖466元”微博话题冲上热搜。事件中,游客蒋女士在重庆磁器口一家糖果店购买了6块手工牛轧糖,店员说要切后才能称重。最后结算时,店员说现切牛轧糖售价为12.8元/50克,6块糖的总价为466元。与店员争论未果后,为了不影响旅游的心情,蒋女士最终还是掏钱买下了糖果。蒋女士将这段经历发到网上后,引发了大量关注,不少网友对糖果店按克标价的做法提出疑问,更多网友惊呼:“价格刺客”开始明着来了。

“价格刺客”仍然屡见不鲜

  据涉事门店负责人称,该店从2022年开始营业,一直使用的是“12.8元/50克”的标价方式。对于网友关注的牛轧糖售价过高一事,该负责人表示,店内糖果均采用进口优质材料制作,有一定成本。对于产品本身,如果消费者有异议或不满,可随时进行商议或退款;由于价签问题给顾客带来了不愉快的购物体验,他们深表歉意。

  据磁器口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管委会已于日前要求该糖果店及对标价方式进行整改,现已改用消费者熟悉的计价方式“128元1斤”进行标价,同时也要求商家对价签大小做出调整。经调解,涉事店方已全额退款给蒋女士,双方已达成和解。该糖果店停业整顿3天。

  “糖果刺客”一事还在发酵,“水果刺客”也在最近登上了热搜。据悉,黄女士近日来到江苏南京德基广场下面的一个超市,挑选水果的时候发现橙子售价128元1个,菠萝980元1个,价格之高让广大消费者一声惊叹。

“明码标价”不是免责护身符

  虽然“刺客”一方各有说辞,为自己喊冤,但依然难抚社会的质疑。有分析指出,按照店家的逻辑,明码标价就是自己的“护身符”,似乎只要明码标价了,如果仍有消费者购买,那么就属于“愿者上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如果消费者觉得价格过高,不买便是。确实,对于一般商品,经营者确实可以自主定价。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要求经营者明码标价,并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如此对照,店家似也无违法之嫌,就算明码标天价,似也对其奈何不得。

  字面意思上的明码标价当然重要。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重要的信息之一。当每件商品有了公开标示的价格,才谈得上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优劣比较也才有操作的基础,也才谈得上公平诚信交易。当然,这也是减少价格欺诈的重要手段。

  但这里默认的前提是,公开标示的商品价格是合理的,是可以作为价值比较基准的。如果商品或服务所标示的价格是天价,或性价比明显不合理,最后的成交价格都需要通过私下再博弈,那么有标价约等于没标价。

  吊诡的是,这种所谓的“明码标价”却带给经营者“守法经营”的底气和免责的自信。至此,制度意义上的“明码标价”被利用。原本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明码标价,在现实中,却屡屡成为店家(涉嫌)欺诈的挡箭牌,这也是让不少消费者强烈不适之处。

  由此说,比明码标价更重要的,或是明码实价。不过,至于实价应是多少,价格几何才与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相称,确定起来也是难事。同样一块糖,从普通街边小店漂流至热门景区的门店,要溢价多少才算合理,不可一概而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只要对具体价格进行“指导”,也就难免陷入松紧失度的困窘中。而针对个案的“以儆效尤”,其震慑力也总有波及不到之处。那么,如何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花钱呢?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商家恪守道德底线,坚持诚信经营,不虚高标价甚至搞价格欺诈;另一方面,有必要完善商品信息价格披露及发布相关制度,同时畅通并拓展消费者投诉及维权渠道,增加消费者在与经营者博弈中的砝码,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严厉打击各类变相价格欺诈

  在中消协近日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话题的社会影响力居首位。

  中消协认为,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一些价格虚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也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计量单位不统一、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满情绪。

  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开始施行。这项被称为“价格卫士”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

  中消协认为,各地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执法,把此规定真正落到实处,杜绝各类变相价格欺诈的“套路”,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商家应当恪守道德底线,遵守价格法规,严格规范明码标价行为,避免消费者花“冤枉钱”。

  “‘价格刺客’的治理既需要依靠道德自觉,也要靠法治手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首先企业要保持自律,胸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风险的敬畏,消费者要“睁大眼睛看好钱袋子”,监管部门也需做好监管工作,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监管权力,制裁商家不法的定价行为。

  业内观点认为,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平台化”成为更多店家的生存方式之一,消费者点评的力量也愈加凸显。相信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压力能快速传导至商家,让其重新反思自己的定价“策略”,监管也不妨多按图索骥,共同推动形成市场上“明码实价”的良好风气。

  (周岩 综合整理)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老字号如何持续“潮”?
下一篇:强化食安监管,筑牢食安防线